受访人:后其荣(以下简称后)
采访人:吕毅 《中国雕塑》特邀记者(以下简称吕)
吕: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已在芜湖举办了两届,组委会确定明年还将举办第三届,那么大展的连续举办,对芜湖、对业界有何影响?对此,作为参与雕塑大展的策划者和具体组织者,您是怎样看待的?
后:对芜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还较深远。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以下简称雕塑大展)是芜湖有史以来,首次正对景观雕塑与公共艺术,面向国际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这两届大展集高端艺术和先进文化于一体,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是对芜湖“开放、诚信、务实、创新”城市精神的一次很好的诠释。可以说雕塑大展是这座创新之城、欢乐之城、优秀旅游之城的又一个文化品牌。已经吸引海内外八方来客百万之多和兄弟城市数十批同行前来考察、观赏。其既有国际元素,更具中国气派,对全面提升芜湖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先生在展前预见的那样:“不仅是一次国际高品质的重大雕塑艺术展览活动、更是一次对城市与文化,美术与人民生活和谐发展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必将为芜湖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园林城市带来永恒的财富,以再造人文的辉煌。”雕塑大展的成功举办及雕塑公园的建设,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有益的反响。目前在芜湖,只要问到“何处是胜游”,言必“芜湖雕塑公园”。依托雕塑大展而建设的芜湖雕塑公园已是全体市民心中又一张新的名片。游客只要赞誉或提到 “芜湖雕塑公园”,我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就油然而生。由大展汇集的优秀雕塑作品,在芜湖文化生活中起到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作用。雕塑公园不仅能够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而且使之享受到更多的审美情趣。对于高校的艺术教育和中小学生的审美引领也有积极作用。市委书记高登榜在巡视芜湖雕塑公园时感慨地说:“这是雕塑汇聚的艺术殿堂,这是精神充分自由的空间。走进芜湖雕塑公园,首先感觉到非常美,同时透过一件件精品雕塑、发人深思、意犹未尽。我们要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办得越来越好。”
要问对业界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如有业内专家和雕塑艺术家来回答会更好,因为“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们的感受一定比我深,本人充其量是个业余爱好者,很有幸参与了雕塑大展的策划和各项具体工作。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而已。首先,雕塑大展以我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先生的名字冠名,既是纪念先生不朽成就,彰显其代表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艺术态度,弘扬先生毕生为国为民的伟大人文精神和情怀,支持与激励广大艺术工作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也是为践行先生融贯东西方文化的崇高理想,把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真正推向国际、有力地促进国际间的人文交流,为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其次,雕塑大展这样的平台对于中国雕塑家们和雕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可遇不可求的。设置这样一个平台,让国际国内众多雕塑家参与其中,风格各异的精美雕塑作品在此“融汇”、“碰撞”、“争奇斗艳”,必将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促进雕塑界的繁荣。芜湖雕塑公园已安放了两届大展入选的中外雕塑作品109件,其中来自国内雕塑家的91件,来自国际雕塑家的18件。这些优秀作品是从4000多件作品方案中层层评选出来的,为大展投稿的国内外艺术家已逾千名,世界范围内涉及影响到85个国家和地区。入选两届大展的作者除了曾经为新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雕塑家以及目前我国雕塑界的中坚力量之外,还包括了近年来脱颖而出的青年雕塑家以及国际著名的雕塑家。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参展的雕塑家们将历史、人文的情怀融入作品的视觉形式之中、更加强调室外雕塑的造型与轮廓,以及雕塑材料的质感与形式力量。相较而言,中国的雕塑家们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而国际雕塑家们对人类的基本价值和自然生态更加关注。参展的作品紧扣大展“超越、创新”的主题,体现了“人文·生态”是创作的两大基本趋势,同时又展示了各自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雕塑大展既展示了雕塑这种公共艺术的魅力,又提升了中国户外雕塑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中国雕塑学会积累了丰富的办展经验。
第三,通过雕塑大展,我深深地感觉到雕塑家们都持有真正开放的心态和自由释放的情怀。可以这么说,通过雕塑家们的辛勤劳动,入选雕塑大展的雕塑作品昭示这样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的当代雕塑在芜湖已发生明显的转化。一是“恐怖的不锈钢”作品已基本被淘汰,二是过去以人的塑造为中心,强调西式写实技巧为基本手段的雕塑样式所形成的统一模式已打上句号,而一个强调多元的表现方式,强调雕塑与当代人的精神现实保持密切联系的芜湖雕塑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深圳雕塑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孙振华博士总结芜湖两届雕塑大展传递出中国城市雕塑的三大转变:“从单纯注重数量开始向注重质量转变;加工工艺从粗放向精致化转变;从过去仪式化的空间走向市民的公共空间,更具亲民性,为市民创造了新的游览休闲的方式。”这也是雕塑大展取得的又一成果。
吕:如今,随着雕塑大展的连续举办,芜湖雕塑公园名气也日益增大。作为市建设行业的一名老领导,芜湖雕塑公园的建设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特点和美景?
后:说到雕塑公园的建设特点,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科学发展的规划,芜湖雕塑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并不是以单纯的“国际化”、“规模化”、“景观化”和“产业化”为诉求,而是深入结合原有的芜湖神山风景区环境及本地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以“创新”、“超越”、“人文”、“生态”为自身的最高追求和发展方向。因为雕塑大展的连续举办,为我们建设好雕塑公园提供了最佳的良机,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拿出城市最好的景观地块(公园一期用地约150亩,二期用地约100亩)来建设一个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公园。芜湖雕塑公园坐落在占地3782亩峻秀怡人的神山风景区内东侧,是神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高水蓝、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景观。在众多城市公园中,该项目是唯一以雕塑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主题公园,并与已建成的中央公园景观相呼应。作为芜湖市的第一座雕塑公园已带给城市居民新鲜的体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休息交流开放空间。芜湖雕塑公园的规划建设以神山风景区优美环境为根基,以芜湖地方文化为源头,阐释城市特征,表现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
其建设的特点为以雕塑为公园的主体,用节约型造园手法,结合山体地貌,以山为背景,通过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依托园中一汪湖水和环园水系,营造出山水相依的江南园林风格。绿地作为雕塑的配景,围绕雕塑,体现具有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布置,突出植物造景,做到春季姹紫嫣红,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郁郁葱葱,四季富有变化,形成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水生植物的有机结合,高低错落有致,色彩分明。雕塑周边用草坪覆盖,不阻挡视线,使人们在观赏游玩的同时,既能欣赏到雕塑,又能观赏到优美的绿化景色。
雕塑公园的入口为满足神山公园人群集散的需求,用大面积铺装与雕塑结合,构成开敞式的入口景观。公园的入口结合周边环境,以雕塑分列道路两边形成对景,景观围绕主轴构成入口视觉中心,形成入口的视觉起点。环园水系东部采用草坪砖和树阵的处理方法构成生态式的停车场,一方面与城市道路相结合,一方面形成视线遮挡,给雕塑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环湖景观带是整个雕塑公园中心区域的视觉焦点。开阔的湖面、阳光草坡以及树林与其周围的雕塑很好的结合,给人良好的视觉开阔感。中心区的亲水平台以及自然驳岸的处理,给游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亲水空间。雕塑公园一期项目占地10万平方米中,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道路面积1万平方米,还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休闲廊架、亲水平台、停车场等。
芜湖雕塑公园展示的美景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品雕塑赋予了神山风景区雕塑公园的神韵和灵魂。走进雕塑公园,一座座匠心独具的作品显现在游人面前,放眼望去,与远处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与近处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细细品味,有体现江南山水的灵动多姿;有发扬历史底蕴的光华异彩;有呈现都市风物的时空变幻;有展现时尚风情的趣味盎然。其风格或古典,或现代,或具象,或抽象,大师之作与新秀之葩同在,中国文化与西洋元素并存。雕塑与环境相融相生、相得益彰,环境因雕塑而升华,雕塑因环境而增美。置身雕塑公园,仿佛感到被美景包围。随着季节和时辰的变化,美不胜收的景观随处可见。公园已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最青睐的地方,更是年轻情侣拍摄婚纱的首选以及在芜高校艺术专业学子实习之地。开园后的雕塑公园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促进了芜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前两届展览间隔的一年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海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参观人次已达120万之多。
吕:2013年,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即将举办第三届,雕塑大展及雕塑公园被业内誉为当代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项目的“芜湖模式”,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可。那么,办展中形成的主要经验有哪些?未来办展之路是否会延续下去?
后:已有很多著名或知名专家及业内人士,总结出很多很好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市办展中形成的主要的经验体现在“四项尊重”,即:尊重历史、自然、人文;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尊重广大人民的意愿。从微观角度来看,也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即:一是有市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二是有一个明确的办展宗旨和具体工作目标;三是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骨干队伍;四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实践过程中,合作三方分工明确、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相铺相成。在具体实施中,主办方十分尊重专业学术机构的学术标准,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主动倾听市民的呼声,在最后评选前举办的小稿展中,市民们踊跃观摩、评审,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品的亲民性在不断的交流中更加贴近。这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办展宗旨。
此外,在具体的实施中,雕塑大展组委会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给予参加创作的雕塑家以相应的物资鼓励,以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在具体制作上,雕塑学会组织有经验的雕塑家加强对入展雕塑作品的质量监制,使入展作品的质量在整体上得到有效的监控。从两次大展的情况来看,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对雕塑作品的创作水平和制作质量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您说的“未来办展之路”是否会延续下去?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办展间隔的时间上可能有所放宽,以便让雕塑家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构思创作精品。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来看,未来办展之路将在三方面得到加强。一是继续加强原有“三方”的密切合作。认真总结经验,深化探索与实践。使孙振华博士提出的“芜湖模式”不断地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二是科学规划、在城市空间中合理布局城市雕塑。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文化发展战略,继续建设富有特色的雕塑园、文化园、采取分步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方式,力争巧妙、智慧、创造性地结合全市新建或原有的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建设各类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品,让充满魅力的独特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并向各县、区延伸,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市民审美情趣,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完善和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机构,克服雕塑建设中的重建轻管现象。不断加强城市现有和将有的城市雕塑和雕塑园区的管理、维护和保养,使其永远展示和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我有理由相信,通过各主办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一定能够把中国·芜湖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独具芜湖特色的文化品牌,把芜湖雕塑公园建成国内、国际一流的城市雕塑公园也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