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近观中国”之“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落地展前言

 

策展陈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经?系辞上传》

    《无形之形》不是一个抽象艺术的集合展。
   “抽象”来自西方哲学,是在西方语境中生长的词汇。“无形之形”的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易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道德经》载:“大象无形”。展览呈现了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创作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视觉的“形式”,而是对西方哲学一种有意或无意的精神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内心自性和存在整体的双向对话,是探究真实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创作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对“形”的超越,是“象”。西方艺术史用来描述艺术形式的语言概念,无论是“抽象”,还是“具像”,似乎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艺术家的这话总创作实践。如果要给参展作品的存在形式找一个共同的词汇,我们不妨称之为“无形之形”。

    《无形之形》的策展理念聚焦于“造形”与“造象”两个关键词汇。展览邀请了一批当代中国最活跃的艺术家,他们各自以雕塑、装置、影像、绘画等手段去“塑形”,以完成契合自身情趣与审美追求的意象表达。部分参展作品看起来似乎有康定斯基的“精神脉搏”论的影子,但是它们超出了西方的形式与内容二元论思路。艺术家的创作更多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包容的、多元结构的世界观。他们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心源”、“造化”等)吸取养分、获得灵感,同时也广泛借用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些经典元素。

    早在3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就发现,中国体现“形”外之“象”的八卦易理与西方构成今日数字世界的二进制算术理论存在着邹忠联系。二者都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直觉语言,在各自的文化里都被用来描述万物生长、宇宙轮回。正是这条纽带,将中国智慧与欧洲理性令人惊喜地联系在一起。

    《无形之形》是中国当代艺术展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观看世界的另一种可能的方式。它鼓励观众敞开心扉,与作品对话,并超越作品之形,进入一种向存在本身敞开之象,让自己离“天”、离“自然”更近。
    展览是2012中德文化年一个重大的艺术项目。我们希望藉由一批来自当代中国的视觉艺术作品,让观众重温300多年前莱布尼兹曾经带给人们的惊喜。
                                                                                                                                         粟多壮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    备案号:京ICP备12008679号 
微信号:china-sculpture